将几滴牛奶滴在一小张试纸上,仅通过肉眼观察试纸上t线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快速判断出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是否超标。今天,这种测试方法已经在全国普及,但在十多年前是不可能的。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了全国。这一事件给当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刹车”。那一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沈建中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国家推广。
动物性食品,如牛奶和肉类,在中国人的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把克伦特罗、三聚氰胺、兽药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比作威胁食品安全的“敌人”,那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就是敌人的“墙壁”。沈建中和他的团队,就是建造“长城”的人。由于他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领域的杰出贡献,沈建中最近获得了2020年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想办法“大海捞针”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剂都是小分子化合物,一旦超标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然而,它在食物中的残留量极低,一些化合物可以低到每公斤或每升食物1微克。如果这些残留物是“沧海一粟”,那么检测它们就是“大海捞针”。
与实验室检测环境不同,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中,工人不可能随时使用大型精密设备。测试工具的成本越低,使用起来越容易,他们就越容易完成大规模的测试任务。2000年初,我国几乎所有动物源性食品中化学危害残留检测产品都依赖进口,一套小试剂盒要几千元。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快速检测产品很少,灵敏度低,稳定性差。由于成本的限制,当时几乎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食品安全检测。这不仅制约了残留检测试剂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安全。
“中国人也是人,他们的生命也是值钱的。”沈建中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带领团队研究“大海捞针”的方法。三聚氰胺的分子量只有126,很难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这使得制备特异性抗体非常困难,而抗体是快速检测的关键。在研究三聚氰胺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沈建中带领团队合成了数十种三聚氰胺半抗原,并通过不同的生物偶联技术将这些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血青素、鸡卵清蛋白等载体蛋白结合。结扎后,制备近100种免疫原。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和数百次的失败,他们终于获得了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三聚氰胺的高性能单克隆抗体,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关键材料。